胎盤植入可通過超聲檢查、磁共振成像等方式診斷,通常在孕中期或孕晚期檢出。胎盤植入可能與子宮內膜損傷、前置胎盤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陰道出血、子宮收縮異常等癥狀。
1、超聲篩查:孕18-24周系統超聲檢查是初步篩查胎盤植入的重要窗口期。超聲影像可見胎盤后間隙消失、子宮肌層變薄等特征性表現,對于疑似病例建議每4周復查一次。彩色多普勒能輔助判斷胎盤血流浸潤深度。
2、磁共振確診:孕28周后磁共振成像具有更高診斷準確率。T2加權像能清晰顯示胎盤與子宮肌層的界限,對于后壁胎盤或超聲診斷困難者,磁共振可檢出肌層中斷、胎盤信號不均等典型征象。
3、高危因素監測:既往剖宮產史者需在孕12周開始重點監測。子宮手術瘢痕處胎盤附著、多次宮腔操作史患者應提前至孕16周進行基線評估,通過連續超聲測量胎盤-肌層交界區變化。
4、臨床癥狀識別:孕晚期無痛性陰道出血需警惕胎盤植入。出血量常與植入深度無關,部分患者僅表現為胎心監護異常或子宮輪廓改變,確診需結合影像學與血清AFP異常升高綜合判斷。
5、分娩前評估:孕34-36周多學科會診確定最終診斷。對于廣泛性植入病例,三維超聲血管重建可明確胎盤侵及范圍,為選擇子宮切除術或保守治療提供依據。
孕期保持適度運動如散步、孕婦瑜伽有助于改善子宮血供。飲食注意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含鐵豐富的瘦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現陰道流液或規律宮縮需立即就醫,分娩方式需根據植入類型選擇擇期剖宮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