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膽囊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有禁食與胃腸減壓、抗生素治療、解痙鎮痛治療、膽囊引流術、膽囊切除術。
1、禁食與胃腸減壓
急性膽囊炎發作期需禁食以減少膽汁分泌,降低膽囊壓力。胃腸減壓通過鼻胃管抽吸胃內容物,緩解腹脹和嘔吐癥狀。該措施適用于所有患者,通常作為初期基礎治療配合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2、抗生素治療
針對細菌感染需使用廣譜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頭孢曲松鈉、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選擇需覆蓋腸道常見致病菌,療程一般持續至炎癥指標恢復正常。嚴重感染者可能需要聯合用藥,具體方案需根據血培養或膽汁培養結果調整。
3、解痙鎮痛治療
山莨菪堿、間苯三酚等藥物可緩解膽道痙攣性疼痛,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用于控制中度疼痛。阿片類藥物如哌替啶僅用于劇烈疼痛且需警惕Oddi括約肌痙攣風險。疼痛管理需結合患者肝功能狀態個體化用藥。
4、膽囊引流術
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適用于高齡、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等手術高風險患者。超聲或CT引導下置管引流可迅速降低膽囊內壓力,控制感染進展。部分患者引流后炎癥消退可避免急診手術,待病情穩定后擇期行膽囊切除術。
5、膽囊切除術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根治性治療的首選方式,適用于無手術禁忌的急性發作期患者。開腹手術則用于合并膽囊穿孔、化膿性腹膜炎等復雜情況。手術時機需綜合評估發病時間、局部炎癥程度及全身狀況,早期手術可降低并發癥概率。
急性膽囊炎患者治療后需逐步恢復低脂飲食,避免油膩食物及暴飲暴食。建議定期復查腹部超聲監測膽囊情況,合并膽總管結石者需進一步行內鏡取石。長期隨訪中若出現反復右上腹痛、發熱等癥狀應及時就診,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特別注意預防復發。日常生活中保持規律進食習慣,控制體重及血脂水平有助于減少膽道系統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