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漫性肝病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藥物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種原因引起。這類疾病通常表現為肝功能異常、肝區不適、乏力等癥狀,嚴重時可進展為肝硬化或肝衰竭。
病毒性肝炎是彌漫性肝病的常見病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臟出現持續性炎癥反應,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導致肝細胞廣泛受損。患者可能出現食欲減退、惡心、黃疸等表現,血液檢查可見轉氨酶升高。
酒精性肝病與長期過量飲酒直接相關。乙醇及其代謝產物對肝細胞產生毒性作用,初期表現為脂肪肝,逐漸發展為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這類患者通常有長期飲酒史,戒酒是最基礎的治療措施。
非酒精性脂肪肝多見于代謝綜合征人群,與肥胖、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肝細胞內脂肪過度堆積可引發慢性炎癥,部分患者可能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控制體重、改善代謝異常是關鍵干預手段。
藥物性肝損傷由某些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對肝臟的直接毒性作用引起。常見肝毒性藥物包括對乙酰氨基酚、抗結核藥物等。及時停用可疑藥物并給予保肝治療,多數患者肝功能可逐漸恢復。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肝細胞所致,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這類疾病需要免疫抑制治療,常用藥物有潑尼松、硫唑嘌呤等。
對于疑似彌漫性肝病患者,建議完善肝功能檢測、影像學檢查及病因學篩查。早期診斷和針對性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后。出現明顯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用藥加重肝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