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可通過減輕體重、物理治療、藥物治療、關節腔注射、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骨關節炎通常由關節軟骨退變、肥胖、關節損傷、遺傳因素、長期勞損等原因引起。
1、減輕體重
超重會增加關節負擔,加速軟骨磨損。通過合理飲食和適度運動減輕體重,能有效降低膝關節壓力。建議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爬樓梯、深蹲等加重關節負荷的活動。體重減輕后關節疼痛和僵硬癥狀往往明顯改善。
2、物理治療
熱敷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冷敷有助于減輕急性期關節腫脹。超聲波治療能促進組織修復,經皮電神經刺激可阻斷痛覺傳導。定制矯形鞋墊能改善下肢力線,減輕關節壓力。關節活動度訓練和肌力鍛煉可維持關節功能。
3、藥物治療
對乙酰氨基酚適用于輕度疼痛,雙氯芬酸鈉等非甾體抗炎藥可緩解炎癥反應。硫酸氨基葡萄糖可能幫助修復軟骨。嚴重疼痛可短期使用弱阿片類藥物。所有藥物均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注意胃腸道和心血管不良反應的監測。
4、關節腔注射
透明質酸鈉注射可改善關節潤滑,糖皮質激素注射能快速控制炎癥。富血小板血漿注射可能促進組織修復。這些治療需要嚴格無菌操作,每年注射次數有限制。注射后可能出現短暫疼痛加重或感染等并發癥。
5、手術治療
關節鏡清理術適用于機械癥狀明顯者,截骨術可矯正下肢力線。終末期患者需考慮關節置換術,包括單髁置換和全膝置換。術后需要規范康復訓練,假體有使用壽命限制。手術風險包括感染、血栓形成和假體松動等。
骨關節炎患者日常應注意關節保暖,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均衡飲食應保證鈣和維生素D攝入,適量補充深海魚油。選擇軟底鞋減少行走沖擊,使用手杖分擔關節負荷。定期復查評估病情進展,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治療方案。保持樂觀心態,積極參與康復鍛煉有助于維持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