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標準主要包括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流行病學史三個方面。典型癥狀為發熱、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膿血便,實驗室確診需糞便培養出志賀菌,結合血常規、糞便常規等輔助檢查結果。流行病學接觸史或疫區旅居史可輔助診斷。
1、臨床表現
細菌性痢疾的典型癥狀包括突發高熱、陣發性臍周或左下腹絞痛,排便后腹痛可暫時緩解。患者每日排便次數可達十余次,糞便量少且呈黏液膿血樣,伴有明顯里急后重感。重癥者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中毒性休克。嬰幼兒可能表現為非特異性發熱、嘔吐,而無典型腹瀉癥狀。
2、糞便培養
糞便培養出志賀菌是確診的金標準。采集新鮮膿血便標本應在抗生素使用前送檢,接種于麥康凱、SS瓊脂等選擇性培養基,37℃培養18-24小時后觀察菌落特征。陽性結果需結合生化反應和血清學凝集試驗鑒定菌群及血清型。部分患者早期或使用抗生素后可能出現假陰性,需重復送檢。
3、糞便常規
顯微鏡下可見大量白細胞及紅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通常超過15個,可見巨噬細胞。糞便隱血試驗呈陽性,pH值偏酸性。該檢查具有快速篩查價值,但需注意與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等疾病鑒別。
4、血常規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常升高至10-20×10?/L,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重癥患者可能出現核左移現象。慢性病例可伴有輕度貧血,紅細胞沉降率加快。這些非特異性指標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5、流行病學史
發病前1周內有可疑食物攝入史、接觸腹瀉患者或疫區旅行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夏秋季節高發,集體單位暴發流行時需考慮食源性傳播可能。免疫功能低下者、兒童及老年人屬于高危人群。
確診細菌性痢疾需綜合評估上述標準,治療期間應補充電解質溶液預防脫水,飲食選擇低脂少渣的半流質食物如米湯、藕粉等?;颊卟途咝鑶为毾?,排便后徹底洗手?;謴推诳蛇m量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但須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出現持續高熱、意識改變等嚴重癥狀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