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出現便血拉血屬于病情加重的警示信號,可能提示門靜脈高壓引發的消化道出血。這種情況需立即就醫處理,避免失血性休克等致命風險。
肝硬化導致便血的主要原因包括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和門脈高壓性胃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晚期常見并發癥,由于門靜脈壓力升高,側支循環開放導致靜脈血管迂曲擴張,血管壁變薄易破裂。門脈高壓性胃病則是胃黏膜血管因壓力增高而充血水腫,輕微損傷即可引發出血。患者常伴隨嘔血、黑便、心悸、面色蒼白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意識模糊、血壓下降。
針對肝硬化便血的治療需分階段進行。急性出血期以內鏡下止血為首選,通過套扎或硬化劑注射封閉出血點。藥物控制可選用生長抑素類似物降低門脈壓力,或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對于反復出血患者,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能有效降低門靜脈壓力。日常需嚴格禁酒,采用低鹽高蛋白飲食,避免粗糙堅硬食物劃傷血管。
肝硬化患者出現任何出血表現都應視為急癥。即使出血自行停止,仍需在24小時內完成胃鏡檢查明確出血原因。長期管理需定期監測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常規,通過超聲彈性成像評估肝纖維化程度。預防性使用普萘洛爾可降低靜脈曲張出血風險,但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