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型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損傷、藥物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炎、膽道梗阻等原因引起。黃疸型肝炎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黃染、尿液顏色加深、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肝區疼痛和腹水。
1、病毒感染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均可導致黃疸型肝炎。病毒通過血液、體液或糞口途徑傳播,感染后病毒在肝細胞內復制,引發肝細胞損傷和炎癥反應。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則主要通過血液或體液傳播。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賴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復制,戊型肝炎病毒常見于水源污染地區。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包括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索磷布韋等,同時需配合保肝治療。
2、酒精性肝損傷
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肝細胞脂肪變性、炎癥和纖維化,嚴重時可發展為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酒精在肝臟代謝過程中產生乙醛,直接損傷肝細胞膜和線粒體功能,同時激活炎癥反應。酒精性肝損傷患者需立即停止飲酒,使用保肝藥物如水飛薊素、復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膽堿等,嚴重者需進行肝移植評估。
3、藥物性肝損傷
某些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抗結核藥、抗生素、抗癲癇藥等可引起藥物性肝損傷。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可直接毒性作用或通過免疫反應導致肝細胞壞死和膽汁淤積。藥物性肝損傷的治療首先是停用可疑藥物,使用保肝藥物如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膽酸等,嚴重者需進行人工肝支持治療。
4、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肝細胞導致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患者體內可檢測到多種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療主要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和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需長期用藥控制病情。
5、膽道梗阻
膽結石、膽管狹窄、膽管癌等導致膽道梗阻時,膽汁無法正常排出,膽紅素反流入血引起黃疸。梗阻性黃疸患者常伴有皮膚瘙癢、陶土樣大便等癥狀。治療需解除梗阻原因,如內鏡下取石、支架置入或手術治療,同時使用熊去氧膽酸等利膽藥物。
黃疸型肝炎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保證充足睡眠。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適量攝入優質蛋白如魚肉、蛋清等,限制高脂肪食物。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定期復查肝功能指標,遵醫囑規范治療。出現食欲明顯下降、意識改變等嚴重癥狀時應及時就醫。保持良好心態,適當進行散步等輕度運動有助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