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主要表現為過度擔憂、緊張不安及軀體癥狀,常見類型有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社交焦慮障礙等。典型表現包括持續性的心理焦慮、心悸出汗、睡眠障礙、肌肉緊張及回避行為,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遞質失衡、長期壓力或創傷事件有關。
1、心理癥狀
患者常出現難以控制的過度擔憂,對日常事務產生不合理的恐懼感,伴隨注意力不集中和易怒。部分人群會反復思考負面結果,甚至出現現實感喪失或人格解體現象。這些癥狀通常持續超過六個月,且明顯影響社會功能。
2、軀體反應
自主神經亢進導致心悸、手抖、出汗增多等生理表現,部分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或胃腸道不適。這些癥狀易被誤診為心臟病或甲狀腺疾病,但相關檢查往往無器質性病變依據。
3、運動性不安
表現為坐立不安、搓手踱步等無意識動作,夜間可能出現腿部不寧綜合征。長期肌肉緊張可引發頭痛、肩頸酸痛等癥狀,部分患者會因震顫影響精細動作完成。
4、回避行為
患者可能刻意避開引發焦慮的場景,如拒絕乘坐電梯、回避社交活動等。這種回避行為可能逐漸泛化,導致活動范圍縮小,嚴重時發展為場所恐懼癥。
5、特殊類型表現
驚恐障礙的特征是突發性心悸窒息感,持續數分鐘自行緩解;社交焦慮障礙則對他人評價過度敏感;特定恐懼癥對單一事物產生強烈恐懼。創傷后應激障礙也可伴隨焦慮癥狀群。
建議保持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如瑜伽或慢跑有助于緩解軀體癥狀。飲食上增加富含鎂元素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避免過量攝入咖啡因。認知行為療法和正念訓練被證實對改善癥狀有效,癥狀持續加重時需及時至精神心理科就診,醫生可能根據病情開具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藥物。家屬應避免過度關注或指責患者癥狀,提供穩定支持環境更有利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