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可能引發盆腔疼痛、異常子宮出血和不孕等問題。該疾病主要與細菌感染、宮腔操作損傷、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關,需及時干預以避免并發癥。
細菌感染是子宮內膜炎最常見的原因。淋病奈瑟菌、衣原體等病原體上行感染可導致子宮內膜充血水腫,患者常出現下腹墜痛、發熱癥狀。急性期需使用頭孢曲松、多西環素等抗生素治療,慢性炎癥可能需配合物理治療。
宮腔手術操作如人工流產、刮宮等可能損傷子宮內膜屏障。術后出現持續陰道流血、分泌物異味時,提示感染風險,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建議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操作,術后嚴格遵醫囑抗感染。
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發生子宮內膜炎。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可能出現反復發作的盆腔隱痛,伴隨月經紊亂。控制基礎疾病的同時,可補充維生素C等營養素提升免疫力。
未及時治療的子宮內膜炎可能引起輸卵管粘連,導致繼發性不孕。炎癥反復發作還會形成宮腔粘連,表現為月經量顯著減少。對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建議進行宮腔鏡檢查評估內膜狀態。
少數情況下炎癥可能擴散至盆腔其他器官。出現持續高熱、劇烈腹痛需警惕盆腔膿腫,需住院進行靜脈抗生素治療。絕經后女性發生子宮積膿時,可能需手術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