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可通過血培養、炎癥指標檢測、臨床表現等綜合判斷。主要依據有血培養陽性、C反應蛋白升高、降鈣素原異常、白細胞計數異常、臨床癥狀如發熱或體溫不升等。
1、血培養陽性
血培養是診斷新生兒敗血癥的金標準。采集患兒血液樣本進行細菌或真菌培養,若檢出致病微生物即可確診。需注意在抗生素使用前完成采樣,避免假陰性結果。早發型敗血癥常見病原體為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晚發型則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
2、C反應蛋白升高
C反應蛋白是急性期反應蛋白,感染后6-8小時開始升高。數值超過8mg/L提示可能存在細菌感染。該指標動態監測有助于評估治療效果,但需注意非感染因素如產傷、窒息也可能導致輕度升高。
3、降鈣素原異常
降鈣素原對細菌感染特異性較強,出生72小時后超過0.5ng/ml需警惕敗血癥。其水平與感染嚴重程度相關,在早期診斷和預后評估中價值較高。病毒感染時該指標通常不升高,可用于鑒別診斷。
4、白細胞計數異常
新生兒白細胞總數小于5×10?/L或超過25×10?/L均提示異常。未成熟中性粒細胞與總中性粒細胞比值大于0.2時,需考慮細菌感染可能。但早產兒、窒息患兒可能出現非感染性白細胞異常。
5、臨床癥狀觀察
患兒可出現發熱、體溫不升、喂養困難、反應差等全身癥狀。局部表現包括臍部紅腫、皮膚瘀點、呼吸暫停等。早發型多在生后72小時內發病,晚發型則與院內感染或社區獲得性感染相關。
對于疑似新生兒敗血癥,建議立即就醫進行專業評估。日常需注意保持環境清潔,嚴格手衛生,避免交叉感染。母乳喂養有助于增強嬰兒免疫力,接觸患兒前后應規范洗手。監測體溫、進食、精神狀態等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聯系兒科醫院內需規范消毒流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降低醫源性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