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的嚴重程度與病變范圍、并發癥及治療時機密切相關。早期局限性病變經規范抗結核治療預后良好,但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腸穿孔、梗阻等嚴重并發癥。
1、病變范圍:局限型腸結核僅累及回盲部時癥狀較輕,表現為右下腹隱痛、低熱;彌漫型侵犯全結腸時出現頑固腹瀉、營養不良,需聯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抗結核藥物選擇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聯方案。
2、并發癥風險:潰瘍型易并發腸出血,每日失血量>500ml需緊急內鏡下止血;增生型常引發腸腔狹窄,完全性梗阻需行腸段切除術或短路吻合術。兩者均需延長抗結核療程至12個月。
3、合并癥影響:合并HIV感染時CD4<200/μl者,病死率升高3倍,需加用乙胺丁醇強化治療;合并糖尿病者血糖控制不佳會延緩潰瘍愈合,建議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監測糖化血紅蛋白。
4、治療時效性:發病3個月內接受治療者,6個月治愈率達92%;延誤治療超過半年者,38%需外科干預。耐藥結核菌感染需根據藥敏結果調整方案,可選用莫西沙星或阿米卡星。
5、預后差異:無并發癥患者5年生存率>95%,但發生腸瘺者即使手術干預,仍有21%復發風險。術后需持續營養支持,推薦高蛋白飲食配合益生菌調節菌群。
腸結核患者應保證每日熱量攝入35kcal/kg,蛋白質1.5g/kg,優先選擇魚肉、蛋清等優質蛋白。急性期采用低渣飲食,緩解期逐步增加燕麥、蘋果等可溶性膳食纖維。癥狀穩定后可進行散步、八段錦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5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治療期間每月監測肝腎功能,出現鞏膜黃染或關節痛立即就診。居家護理需單獨餐具消毒,痰液用5%84浸泡處理,密切接觸者應做PPD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