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癥狀表現多樣,常見包括頸部疼痛、上肢麻木、頭暈頭痛、肌肉無力、行走不穩、視力模糊、耳鳴心悸、吞咽困難、血壓異常、猝倒發作等。
1、頸部疼痛:
頸椎病最典型癥狀為頸肩部持續性鈍痛或酸痛,晨起加重,活動后緩解。疼痛可放射至枕部或肩背部,常伴隨頸部僵硬感,轉動頭部時出現彈響。長期低頭工作或睡姿不良會加劇癥狀,熱敷和頸部肌肉鍛煉有助于緩解。
2、上肢麻木:
神經根受壓導致單側或雙側上肢放射性麻木,常見于食指、中指區域。可能伴隨針刺感或蟻走感,夜間癥狀加重。嚴重時出現握力下降,持物不穩。頸椎牽引和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胺可改善癥狀。
3、頭暈頭痛:
椎動脈受壓引發后循環缺血,表現為陣發性眩暈,頭部轉動時誘發。疼痛多位于枕部或頭頂,呈搏動性,可能伴惡心嘔吐。需與耳石癥鑒別,頸椎康復操和倍他司汀等藥物可減輕發作。
4、肌肉無力:
脊髓受壓導致下肢漸進性無力,早期表現為行走發飄、踩棉感。上肢可能出現精細動作障礙,如扣紐扣困難。肌電圖檢查可見神經傳導異常,營養支持治療配合康復訓練能延緩進展。
5、行走不穩:
脊髓型頸椎病特征性癥狀,表現為步態蹣跚、容易跌倒。可能伴隨排尿障礙如尿急尿頻,夜間更為明顯。需要核磁共振明確脊髓受壓程度,嚴重者需椎管減壓手術干預。
6、視力模糊:
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一過性視物模糊、眼脹流淚。癥狀多在頸部疲勞后出現,閉眼休息可緩解。眼科檢查無器質性病變,頸椎穩定性訓練和頸部保暖有助于預防發作。
7、耳鳴心悸:
椎動脈供血不足導致耳鳴如蟬鳴,與體位變化相關。可能伴心前區不適感,心電圖檢查正常。需改善頸部血液循環,銀杏葉提取物等藥物可緩解癥狀。
8、吞咽困難:
頸椎前緣骨贅壓迫食管引起吞咽梗阻感,進食固體食物時明顯。咽喉鏡檢查排除食道病變后,可通過改變進食體位緩解。嚴重骨贅增生需手術切除。
9、血壓異常:
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血壓波動,多見體位性低血壓或陣發性高血壓。監測24小時血壓可見異常節律,需與原發性高血壓鑒別。頸椎牽引治療可能改善自主神經功能。
10、猝倒發作:
椎動脈嚴重受壓時突發短暫意識喪失,跌倒后自行清醒。多發生于頭部后仰時,需排除心源性暈厥。血管造影評估椎動脈狹窄程度,必要時行血管成形術。
頸椎病患者需避免長時間低頭,選擇高度適中的枕頭,堅持做頸椎米字操等舒緩運動。飲食注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適量食用牛奶、深海魚。急性期可局部熱敷,慢性期建議每周2-3次游泳或瑜伽鍛煉。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肢體無力、大小便功能障礙時需及時脊柱外科就診,根據病情選擇藥物、理療或手術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