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陽性菌感染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呼吸道飛沫、皮膚黏膜破損、醫療器械污染及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發生。常見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可引發皮膚感染、肺炎、敗血癥等多種疾病。
1、直接接觸
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感染者傷口分泌物或污染物是革蘭氏陽性菌傳播的主要方式。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通過握手、共用毛巾等途徑傳播,導致毛囊炎或傷口感染。醫護人員接觸患者前后需嚴格執行手衛生,普通人群應避免觸碰他人開放性創面。
2、呼吸道飛沫
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可通過咳嗽、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在密閉空間或人群密集場所,吸入含菌飛沫可能引發肺炎、中耳炎等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及兒童需注意佩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可降低傳播概率。
3、皮膚黏膜破損
當皮膚出現割傷、燒傷或濕疹時,表皮屏障破壞易使革蘭氏陽性菌侵入。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常通過微小創口感染,形成膿腫或蜂窩織炎。日常需保持皮膚清潔完整,外傷后及時消毒包扎。
4、醫療器械污染
導管、人工關節等醫療器械若消毒不徹底,可能成為表皮葡萄球菌等菌群的載體。這類醫源性感染常見于留置導管患者,表現為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或手術部位感染。醫療機構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范。
5、母嬰垂直傳播
B族鏈球菌可經產道感染新生兒,導致敗血癥或腦膜炎。孕婦分娩前需進行細菌篩查,陽性者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母乳喂養時若母親存在乳腺炎,也可能通過乳汁傳播金黃色葡萄球菌。
預防革蘭氏陽性菌感染需加強個人衛生管理,包括規范洗手、妥善處理傷口、避免共用個人物品等措施。出現持續發熱、局部紅腫熱痛等感染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減少耐藥菌產生,治療期間需遵醫囑完成全程用藥,不可自行增減劑量。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更需注意預防機會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