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第一周可通過傷口護理、惡露觀察、飲食調理、情緒管理和適度活動等方式促進恢復。產后身體變化可能由子宮收縮、激素波動、體力消耗、傷口愈合和心理適應等原因引起。
1、傷口護理:
順產會陰側切或剖宮產腹部切口需每日用溫水清潔,保持干燥避免感染。使用碘伏消毒后覆蓋無菌敷料,如出現紅腫滲液需就醫。避免久坐壓迫傷口,如廁后從前向后擦拭。
2、惡露觀察:
產后子宮蛻膜脫落形成血性惡露,3天后轉為漿液性,10天左右變為白色。出血量應少于月經高峰期,如1小時浸透衛生巾或排出大血塊,可能與宮縮乏力、胎盤殘留有關,伴隨腹痛發熱需急診處理。
3、飲食調理:
選擇小米粥、紅糖雞蛋等易消化食物,逐步增加鯽魚湯、豬肝等高鐵高蛋白食材。避免生冷辛辣,每日飲水2000ml促進乳汁分泌。剖宮產需待排氣后進食流質,防止腸粘連。
4、情緒管理:
產后雌激素驟降可能導致情緒低落,每天與家人溝通15分鐘,記錄育兒日記緩解壓力。如持續兩周出現失眠、食欲驟變等抑郁傾向,需心理咨詢干預。
5、適度活動:
24小時后可床邊站立,第3天起每天行走10分鐘促進血液循環。避免提重物和爬樓梯,凱格爾運動每天3組鍛煉盆底肌。久臥時做踝泵運動預防靜脈血栓。
產后第一周需保證每日8小時分段睡眠,哺乳時采取搖籃式姿勢減輕腰部壓力。室溫維持在24-26℃,每2小時開窗通風。建議準備吸奶器、孕婦護墊等用品,出院后第3天及第7天需返院復查血常規和B超。家人應協助完成新生兒護理,讓產婦每日有2小時專屬休息時間。飲食遵循少量多餐原則,可食用紅豆薏仁湯利水消腫,搭配獼猴桃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如出現38℃以上發熱、劇烈頭痛或視物模糊等子癇前期癥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