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發現胎兒腿短可通過營養補充、超聲復查、排除病理因素等方式干預。胎兒股骨長度偏短可能由測量誤差、遺傳因素、胎盤功能不足或骨骼發育異常等原因引起。
營養補充是改善胎兒生長發育的基礎措施。孕婦需每日保證優質蛋白質攝入,如魚肉、禽蛋、豆制品等,同時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促進骨骼發育。建議選擇碳酸鈣或檸檬酸鈣等吸收率較高的鈣制劑,配合每天曬太陽20分鐘促進內源性維生素D合成。
超聲復查需間隔2-4周進行動態監測。測量時應選擇相同醫療機構,由固定資質的超聲醫師操作,避免不同設備及測量平面差異造成的誤差。復查時需綜合評估雙頂徑、頭圍、腹圍等多項生長指標,單純股骨略短但其他指標正常者多為生理性變異。
排除病理因素需進行系統評估。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導致胎兒軀干肥胖而顯四肢偏短,需通過糖耐量試驗排查。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綜合征可能伴有長骨發育不良,必要時應進行無創DNA檢測或羊水穿刺。胎盤功能不全可通過臍血流多普勒超聲評估。
極少數情況需考慮先天性骨骼發育障礙。成骨不全、軟骨發育不全等遺傳性疾病通常伴有其他超聲軟指標異常,如顱骨鈣化不良、肋骨短小等特征。這類病例需聯合遺傳咨詢及三維超聲進一步診斷。
建議孕32周后每周進行胎心監護,監測胎兒宮內狀況。若連續兩次復查顯示股骨長度低于同孕周第3百分位,或出現羊水過少、臍血流異常等情況,需及時轉診至胎兒醫學中心進行多學科會診。多數生理性腿短胎兒出生后追趕生長良好,無需特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