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可能由關節勞損、肥胖、遺傳因素、關節損傷、代謝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減輕體重、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治療。
1、關節勞損
長期重復使用關節可能導致軟骨磨損,常見于中老年人群或從事重體力勞動者。日常應避免爬樓梯、提重物等加重關節負荷的活動,可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關節保護措施包括使用護膝、選擇軟底鞋等。
2、肥胖
體重超標會增加膝關節承重壓力,加速軟骨退化。體重每增加5公斤,膝關節負荷會增加15公斤左右。建議通過合理膳食控制熱量攝入,多吃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配合有氧運動循序漸進減重。
3、遺傳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膠原蛋白合成異常等遺傳易感性,軟骨修復能力較弱。有家族史者應更早開始關節保養,30歲后即可定期進行關節功能評估,避免劇烈對抗性運動。
4、關節損傷
骨折、韌帶撕裂等創傷可能破壞關節結構穩定性,導致受力不均引發繼發性關節炎。運動前充分熱身,佩戴防護裝備可降低損傷風險。關節鏡手術可修復半月板損傷等病變。
5、代謝異常
糖尿病、痛風等代謝性疾病可能改變關節內環境,尿酸鹽結晶沉積會直接損傷軟骨。控制原發病是關鍵,痛風患者需限制高嘌呤食物,糖尿病患者應維持血糖穩定。
骨關節炎患者日常應注意關節保暖,避免潮濕寒冷刺激。飲食上可多攝入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魚、堅果等抗炎食物,補充硫酸軟骨素和氨基葡萄糖可能有助于軟骨修復。建議選擇平底軟鞋,居家使用坐便器減少蹲起動作,床墊不宜過軟。疼痛發作期可嘗試熱敷或冷敷緩解癥狀,但持續疼痛或關節變形需及時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