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可能由心理壓力、作息紊亂、環境干擾、激素水平變化、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過調整睡眠習慣、改善睡眠環境、心理干預、藥物治療、基礎病管理等方式緩解。
1、心理因素:
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會過度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障礙。長期精神緊張使大腦皮層持續興奮,褪黑素分泌節律紊亂。認知行為療法中的睡眠限制訓練、放松訓練可重建睡眠覺醒周期。
2、作息紊亂:
晝夜節律失調與生物鐘基因表達異常相關,頻繁倒班、跨時區旅行會擾亂體溫調節和皮質醇分泌周期。建議固定起床時間,早晨接觸陽光30分鐘,避免日間補覺超過30分鐘。
3、環境干擾:
臥室光線過強會抑制褪黑素分泌,噪音超過35分貝易造成微覺醒。選擇遮光度90%以上的窗簾,使用白噪音機器掩蓋環境雜音,保持室溫18-22℃為宜。
4、激素變化:
圍絕經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影響體溫調節中樞,甲狀腺功能亢進者代謝率增高導致入睡困難??赡芘c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功能紊亂有關,通常表現為潮熱盜汗、心率增快等癥狀。
5、疾病因素:
不寧腿綜合征患者多巴胺能神經元異常,慢性疼痛患者夜間炎癥因子水平升高??赡芘c鐵代謝障礙、椎間盤突出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肢體蟻走感、腰背酸痛等癥狀。可嘗試羅匹尼羅、加巴噴丁等藥物。
每日攝入200mg以內咖啡因,晚餐選擇小米粥、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睡前2小時進行瑜伽腹式呼吸。持續失眠超過3周需進行多導睡眠監測,排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器質性疾病。保持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但避免睡前3小時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