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可能出現精神不振、氣短懶言、自汗乏力、食欲減退、容易感冒等癥狀。氣虛多由先天不足、久病體虛、過度勞累、飲食失調、情志不暢等因素引起,可通過飲食調理、中藥調理、運動鍛煉、起居調攝、情志調節等方式改善。
1、精神不振
氣虛患者常表現為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由于元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導致機體活力下降。日常可通過適當食用山藥、紅棗等補氣食物,配合八段錦等溫和運動改善。若癥狀持續加重,可遵醫囑使用補中益氣丸、四君子湯等方劑調理。
2、氣短懶言
氣虛者多見呼吸淺短、語言低微、不愿多說話。肺主氣功能減弱,宗氣生成不足所致。建議避免過度用嗓,練習腹式呼吸。黃芪、黨參等藥材可補益肺氣,嚴重者可考慮生脈飲等中成藥。長期氣促需排除心肺器質性疾病。
3、自汗乏力
不因勞作而自然汗出,活動后尤甚,伴有明顯疲倦感。衛氣不固導致腠理開泄失常。日常可用浮小麥、糯稻根須煎水代茶飲。玉屏風散能益氣固表,但陰虛火旺者慎用。汗出過多需注意電解質平衡。
4、食欲減退
脾胃氣虛運化無力,表現為食少腹脹、飯后困倦。可少量多餐,選擇小米粥、南瓜等易消化食物。香砂六君丸能健脾和胃,消化不良者可配合按摩足三里穴位。長期納差需警惕慢性胃腸疾病。
5、容易感冒
衛外功能低下導致反復外感,病程遷延難愈。平時可用防風、白術等藥材煲湯增強體質。玉屏風顆粒適合表虛易感者,但感冒發作期間應停用。反復呼吸道感染需檢查免疫功能。
氣虛體質者應注意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飲食宜溫軟易消化,適量攝入牛肉、雞肉、鱔魚等補氣食材,忌食生冷油膩。根據體質選擇太極拳、散步等溫和運動,以微微汗出為度。保持情緒平穩,避免過度思慮傷脾。癥狀明顯或持續不緩解時,建議到中醫科就診,通過辨證施治進行系統調理,不宜自行長期服用補益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