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產可能由產力異常、產道異常、胎兒異常、精神心理因素、妊娠并發癥等原因引起。
1、產力異常:
子宮收縮乏力或過強是導致產程延長的主要原因。宮縮乏力可能因產婦疲勞、電解質紊亂或子宮過度膨脹引起,表現為宮縮頻率和強度不足;宮縮過強則可能引發急產,增加子宮破裂風險。臨床可通過縮宮素調整宮縮,必要時采用器械助產。
2、產道異常:
骨盆狹窄或軟產道畸形會阻礙胎兒娩出。骨產道異常包括佝僂病性扁平骨盆等先天畸形,軟產道異常如宮頸瘢痕、陰道橫隔等。此類情況需通過產前骨盆測量評估,嚴重者需選擇剖宮產。初產婦宮頸擴張速度低于1.2厘米/小時提示異常。
3、胎兒異常:
巨大兒體重≥4000克、胎位不正如持續性枕橫位或胎兒畸形均可能造成分娩困難。超聲檢查可預估胎兒體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需警惕巨大兒風險。臀位分娩時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比頭位高3-5倍,多數建議剖宮產。
4、精神心理因素:
過度緊張焦慮會通過神經內分泌機制抑制宮縮。恐懼情緒促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對抗縮宮素作用,導致協調性宮縮乏力。產前心理疏導聯合拉瑪澤呼吸法可降低剖宮產率約18%。
5、妊娠并發癥:
子癇前期、胎盤早剝等病理狀態會干擾分娩進程。子癇前期患者全身小動脈痙攣可致子宮胎盤灌注不足,胎盤早剝則可能引發凝血功能障礙。這類情況需多學科團隊監護,及時終止妊娠可改善母嬰預后。
建議孕婦定期進行產前檢查,妊娠28周后每周測量宮高腹圍評估胎兒生長情況,適當進行盆底肌鍛煉增強產力。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鐵劑,控制妊娠期體重增長在11.5-16公斤范圍內。出現規律宮縮后保持自由體位活動,利用重力作用促進胎頭下降,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分娩鎮痛技術。產后需關注出血量和生命體征變化,警惕產后抑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