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失調可通過糞便微生物檢測、血液炎癥指標檢測、腸鏡檢查、呼氣氫試驗、食物不耐受檢測等方式診斷。
1、糞便檢測:
糞便微生物基因測序是評估菌群組成的金標準,通過提取糞便中的細菌DNA分析雙歧桿菌、乳酸菌等有益菌與大腸桿菌、艱難梭菌等條件致病菌的比例。宏基因組測序可檢測超過1000種微生物,16SrRNA測序則側重細菌群落結構分析。
2、炎癥評估:
血清C反應蛋白和鈣衛蛋白檢測能反映腸道炎癥程度。鈣衛蛋白作為中性粒細胞標志物,其糞便濃度>50μg/g提示活動性腸炎,需與感染性腹瀉、炎癥性腸病進行鑒別診斷。
3、內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黏膜狀態,發現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器質性病變時需活檢排除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膠囊內鏡能評估小腸菌群移位導致的絨毛萎縮等微細改變。
4、功能試驗:
乳果糖氫呼氣試驗檢測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空腹呼氣氫值>20ppm或攝入乳果糖后升高>20ppm即為陽性。葡萄糖氫呼氣試驗對近端小腸菌群失衡更具特異性。
5、食物篩查:
90項食物不耐受IgG檢測可識別誘發腸道免疫反應的敏感食物,常見如牛奶、雞蛋、小麥等。聯合糞便pH值、短鏈脂肪酸檢測能評估菌群代謝功能異常。
調整期間建議采用低FODMAP飲食減少發酵底物,每日攝入30克膳食纖維如燕麥、奇亞籽促進益生菌增殖,配合快走、游泳等中等強度運動改善腸道蠕動。癥狀持續超過2周或出現血便、體重下降需消化科復診,必要時補充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桿菌等特定益生菌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