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干燥、劇烈瘙癢和反復發作的濕疹樣皮損。異位性皮炎可能與遺傳因素、皮膚屏障功能缺陷、免疫異常、環境刺激、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異位性皮炎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患者常有過敏性疾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有過敏性疾病史,子女患病概率增加;父母雙方均有過敏性疾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更高。這類患者常伴有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升高,皮膚屏障相關基因如絲聚蛋白基因突變較為常見。
2、皮膚屏障缺陷
異位性皮炎患者皮膚屏障功能受損,角質層結構異常,經皮水分丟失增加。皮膚屏障功能缺陷使外界過敏原和微生物侵入,導致炎癥反應。患者皮膚中天然保濕因子減少,神經酰胺等脂質成分異常,這些變化加劇皮膚干燥和瘙癢癥狀。
3、免疫異常
異位性皮炎患者存在Th2型免疫反應優勢,產生大量白細胞介素等炎癥因子。這些炎癥因子促進IgE產生,激活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導致皮膚炎癥反應。免疫調節失衡還表現為調節性T細胞功能缺陷,無法有效抑制過度免疫反應。
4、環境刺激
氣候變化、空氣污染、接觸過敏原等環境因素可誘發或加重異位性皮炎。常見誘發因素包括塵螨、花粉、動物皮屑等吸入性過敏原,以及鎳、香料等接觸性過敏原。溫度變化、濕度降低、洗滌劑等物理化學刺激也可破壞皮膚屏障。
5、微生物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植在異位性皮炎患者皮膚表面,其分泌的毒素可作為超抗原激活T細胞,加重炎癥反應。皮膚屏障功能受損使微生物更易侵入,導致繼發感染。病毒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可引起皰疹性濕疹,使病情急劇惡化。
異位性皮炎患者需注意皮膚保濕護理,使用溫和無刺激的清潔產品,避免過度洗浴。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保持適宜溫濕度環境。避免搔抓皮膚,修剪指甲減少皮膚損傷。飲食上注意記錄可疑食物過敏原,避免攝入已知過敏食物。適當補充必需脂肪酸有助于改善皮膚屏障功能。癥狀加重時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規范治療,避免自行使用激素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