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能由外傷、感染、氣壓損傷、噪音暴露、醫源性操作等因素引起。鼓膜作為分隔外耳道與中耳的薄膜結構,其完整性受損會導致聽力下降、耳痛、耳鳴等癥狀,嚴重時可引發中耳炎等并發癥。
1、外傷
耳道直接受到外力沖擊是常見誘因,如掏耳時棉簽或發卡等尖銳物誤傷鼓膜,頭部受到撞擊導致顳骨骨折波及鼓膜,或掌摑耳部造成氣壓驟變。此類損傷往往伴隨突發性耳痛與出血,需避免耳道進水以防感染,多數小型穿孔可在醫生觀察下自行愈合。
2、感染
急性中耳炎化膿時,膿液積聚使鼓膜受壓缺血壞死,最終破潰穿孔。多見于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后,表現為耳痛緩解后出現耳道流膿。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反復發作會導致穿孔長期不愈,需通過耳部沖洗、抗生素滴耳液等控制感染,必要時行鼓膜修補術。
3、氣壓損傷
飛行或潛水時外界氣壓劇烈變化,若咽鼓管功能失調無法平衡中耳壓力,可能造成鼓膜內外壓力差過大而撕裂。常見于感冒期間乘機或潛水過速上升時,可通過咀嚼動作促進咽鼓管開放預防,已發生穿孔需禁止游泳直至愈合。
4、噪音暴露
爆炸或爆震產生的沖擊波可通過外耳道傳遞至鼓膜,瞬間高壓導致組織破裂。此類穿孔多呈不規則放射狀,常合并內耳損傷引發感音神經性聾。高危職業人群需佩戴防護耳塞,發生后應立即遠離噪音源并就醫評估聽力損失程度。
5、醫源性操作
耳科治療中鼓室穿刺置管、耳內鏡操作或乳突手術可能意外損傷鼓膜。雖多為可控性小穿孔,但操作后需定期復查愈合情況。部分鼓膜切開術屬治療性穿孔,用于引流中耳積液,通常留置通氣管促進恢復。
預防耳膜穿孔需避免自行掏耳,感冒期間謹慎參與高空或潛水活動,接觸強噪音時做好防護。出現耳痛、聽力變化或耳道流液應及時就診,穿孔較小者可通過保持耳道干燥促進自愈,較大穿孔或繼發感染需考慮手術修復。恢復期禁止游泳及乘坐飛機,洗澡時可用防水耳塞保護,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A以促進黏膜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