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可通過抗病毒治療、機會性感染預防、營養支持、心理干預、定期監測等方式治療。艾滋病通常由HIV病毒感染、無保護性行為、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免疫系統受損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療: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是核心治療手段,常用藥物包括拉米夫定、替諾福韋、多替拉韋。治療方案需根據病毒載量和CD4細胞計數調整,堅持用藥可將病毒控制在檢測限以下。漏服藥物可能導致耐藥性,需設置服藥提醒確保依從性。
2、感染預防:
患者易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結核病等機會性感染,可能與CD4細胞計數低于200個/μL有關,通常表現為持續發熱、體重下降。需定期服用復方新諾明預防肺孢子菌肺炎,接種乙肝疫苗、肺炎疫苗。出現口腔白斑或帶狀皰疹需及時就醫。
3、營養管理:
每日需攝入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搭配深色蔬菜補充維生素。腹瀉患者可選擇低渣飲食,吞咽困難時改用流質食物。避免生食海鮮防止寄生蟲感染,體質量指數低于18.5需增加堅果、乳制品等熱量補充。
4、心理支持:
確診后易出現抑郁焦慮,與病恥感和社會歧視有關。可參加感染者互助小組,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家屬應避免過度保護或排斥,保持正常肢體接觸。通過正念冥想緩解壓力,必要時使用帕羅西汀等抗抑郁藥。
5、長期監測:
每3-6個月檢測CD4細胞和病毒載量,每年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出現持續淋巴結腫大或視力模糊需排查淋巴瘤、巨細胞病毒視網膜炎。育齡女性患者妊娠期需調整用藥方案,實施母嬰阻斷可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至2%以下。
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每周累計150分鐘。戒煙限酒避免免疫抑制,性生活堅持使用避孕套。定期進行肝腎功能檢查,接觸暴露后72小時內可采取暴露后預防。餐具煮沸消毒,皮膚破損立即用碘伏處理。通過規范化治療,患者預期壽命可接近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