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可通過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血管造影、心電圖檢查、踝肱指數測定等方式診斷。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壁脂質沉積引發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早期診斷對預防心腦血管事件至關重要。
1、血液檢查
血脂檢測可發現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這些指標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密切相關。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能反映血管炎癥程度,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也是獨立危險因素。血糖檢測可篩查糖尿病等代謝異常疾病。
2、影像學檢查
頸動脈超聲能直觀顯示血管內膜中層厚度和斑塊性質,是評估全身動脈硬化的窗口。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可無創檢測冠脈鈣化積分和狹窄程度。磁共振血管成像對顱腦動脈及主動脈斑塊成分分析具有獨特優勢。
3、血管造影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診斷血管狹窄的金標準,能清晰顯示病變位置和程度。冠狀動脈造影可明確冠脈狹窄范圍,指導支架植入決策。腦血管造影適用于顱內動脈狹窄或動脈瘤的精細評估。
4、心電圖檢查
靜息心電圖可能出現ST-T改變等心肌缺血表現,運動負荷試驗能誘發隱匿性心肌缺血。動態心電圖可捕捉無癥狀心肌缺血發作,心率變異性分析能評估自主神經功能狀態。
5、踝肱指數測定
通過測量踝動脈與肱動脈收縮壓比值,簡單篩查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數值低于0.9提示下肢動脈狹窄,低于0.4表明嚴重缺血。該檢查具有無創、便捷的特點,適合社區篩查。
確診動脈粥樣硬化后需綜合管理危險因素,包括低脂飲食、規律有氧運動、嚴格控煙等生活方式干預。合并高血壓或糖尿病者應控制血壓血糖達標,根據醫囑使用他汀類藥物穩定斑塊。定期復查血脂、血糖等指標,監測血管病變進展,出現胸痛、肢體無力等癥狀時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