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營養風險篩查是圍產期保健的重要環節,主要針對妊娠期特殊生理狀態下的營養失衡風險進行早期識別和干預。妊娠期營養狀況直接影響胎兒發育及母體健康,篩查原因可從以下五方面分析:
生理性因素方面,妊娠期基礎代謝率增加20%-30%,對能量和營養素需求顯著上升。孕婦血容量擴張導致血液稀釋,鐵、葉酸等微量營養素相對不足,易引發妊娠期貧血。激素變化還會引起胃腸道功能改變,約70%孕婦出現早孕反應,影響營養攝入。
病理性因素中,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營養相關并發癥。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約8%-10%,與胰島素抵抗增強有關,表現為糖耐量異常。妊娠高血壓患者常合并低蛋白血癥,可能與血管內皮損傷及蛋白質流失相關,典型癥狀包括水腫、血壓升高。
篩查可發現隱性營養不良風險。部分孕婦雖無臨床癥狀,但血清前白蛋白、轉鐵蛋白等指標已提示蛋白質儲備不足。維生素D缺乏在北方地區孕婦中檢出率超60%,與日照不足和膳食攝入量低有關,可能影響胎兒骨骼發育。
地域和飲食習慣差異導致營養風險存在個體化特征。沿海地區孕婦碘營養狀況較好,但內陸地區仍存在缺碘風險。素食孕婦需重點關注維生素B12、鈣及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是否達標。
營養風險篩查結果可指導個性化干預。對于缺鐵性貧血孕婦,建議增加血紅素鐵攝入,如適量食用動物肝臟。葉酸缺乏者需強化補充合成葉酸制劑。篩查發現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調整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為50%-55%,選擇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
營養門診數據顯示,接受規范營養干預的孕婦,其妊娠期貧血發生率可降低40%,胎兒生長受限發生率下降35%。建議所有孕婦在孕早期完成首次營養篩查,高風險者每8-12周復查,通過動態監測及時調整膳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