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的癥狀主要有發熱、乏力、咳嗽、腹瀉、皮疹等。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疾病,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癥狀因病原體類型和感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
1、發熱
發熱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見癥狀,通常由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引發免疫反應導致。體溫超過37.3攝氏度可視為發熱,可能伴有寒戰、出汗等癥狀。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肺炎、病毒感染如流感均可引起發熱。治療需根據病原體選擇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如阿莫西林、奧司他韋等。
2、乏力
乏力表現為全身疲倦、精神不振,常見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如結核病。病原體代謝產物或免疫反應可能影響能量代謝,導致乏力。輕度乏力可通過休息緩解,嚴重者需治療原發感染,如使用利福平治療結核病。
3、咳嗽
咳嗽多見于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氣管炎等。細菌性肺炎咳嗽常伴黃痰,病毒性感冒多為干咳。百日咳桿菌感染可引起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治療需區分病因,細菌感染可用阿奇霉素,病毒感染以對癥治療為主。
4、腹瀉
腸道感染常導致腹瀉,如細菌性痢疾、輪狀病毒感染等。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可能伴腹痛、惡心。霍亂弧菌感染可引起水樣腹瀉。治療需補液防脫水,細菌感染可用諾氟沙星,病毒感染以支持治療為主。
5、皮疹
皮疹見于麻疹、水痘等病毒感染或猩紅熱等細菌感染。麻疹病毒引起斑丘疹,水痘病毒導致皰疹。鏈球菌感染可致猩紅熱樣皮疹。治療需針對病原體,如阿昔洛韋治療水痘,青霉素治療猩紅熱。
感染性疾病患者應注意休息,保持充足水分攝入,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出現持續高熱、意識改變、呼吸困難等嚴重癥狀應及時就醫。預防措施包括接種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觸感染者。不同感染性疾病癥狀可能重疊,確診需結合實驗室檢查,切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