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內出血可能由產傷、缺氧缺血、凝血功能障礙、血管畸形、維生素K缺乏等原因引起。
1、產傷:分娩過程中胎頭受到擠壓或器械助產導致血管撕裂,常見于急產、巨大兒或臀位分娩。需立即進行頭顱影像學檢查,輕度出血可自行吸收,嚴重者需神經外科干預如腦室引流術。

2、缺氧缺血:圍產期窒息導致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受損,多發于早產兒腦室周圍。表現為呼吸暫停、肌張力低下,需維持正常氧飽和度,嚴重者需亞低溫治療聯合神經保護劑如苯巴比妥。
3、凝血障礙:先天性血友病或血小板減少癥患兒易發生自發性出血。需輸注凝血因子Ⅷ、新鮮冰凍血漿等替代治療,同時監測凝血酶原時間。
4、血管異常:腦血管瘤或動靜脈畸形破裂導致急性出血,常見驚厥、前囟膨隆。需血管造影確診,采用介入栓塞術或顯微外科切除術治療。
5、維生素K缺乏:母乳喂養兒未及時補充維生素K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生后需肌注維生素K1預防,已出血者需靜脈補充維生素K聯合輸注冷沉淀。

日常護理需保持頭高位30度,避免劇烈晃動。母乳喂養母親應增加綠葉蔬菜攝入,配方奶喂養需選擇強化鐵配方。定期監測頭圍增長及神經行為發育,出院后每三個月進行Gesell發育量表評估。出現噴射性嘔吐、角弓反張等腦疝征兆需立即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