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治療是體外膜肺氧合的簡稱,通過體外循環技術暫時替代心肺功能,主要用于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支持。ECMO的核心部件包括血泵、氧合器、管路系統和監測設備,工作原理是將血液引出體外進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后再回輸體內。
1、適應癥
ECMO適用于常規治療無效的重癥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常見適應癥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暴發性心肌炎、心臟術后低心排綜合征等。對于可逆性心肺疾病或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ECMO能提供過渡性生命支持。新生兒頑固性肺動脈高壓和胎糞吸入綜合征也是典型適應癥。
2、治療模式
ECMO分為靜脈-靜脈模式和靜脈-動脈模式兩種。靜脈-靜脈模式僅替代肺功能,適用于單純呼吸衰竭患者。靜脈-動脈模式可同時替代心肺功能,適用于心源性休克或心肺聯合衰竭患者。模式選擇需根據患者病理生理狀態決定。
3、建立過程
ECMO建立需在手術室或重癥監護室進行,通過經皮穿刺或切開方式置入大血管導管。成人常選擇股動靜脈或頸內靜脈,新生兒多通過臍血管或頸內靜脈置管。建立過程中需嚴格抗凝,維持活化凝血時間在合理范圍。
4、并發癥管理
ECMO治療可能引發出血、血栓、感染、溶血等并發癥。出血是最常見風險,與抗凝治療和血小板消耗有關。血栓形成可能導致栓塞事件,需密切監測氧合器功能。嚴格無菌操作和合理抗生素使用可降低感染風險。
5、撤機標準
當患者心肺功能恢復至能維持基本生理需求時考慮撤機。呼吸功能恢復標準包括氧合指數改善、肺順應性增加。心功能恢復表現為心臟指數穩定、血管活性藥物減量。撤機前需逐步降低ECMO流量,評估患者耐受性。
ECMO治療期間需密切監測血流動力學、凝血功能和器官灌注指標。營養支持應選擇腸內營養為主,維持每日每公斤體重適宜熱量攝入。康復階段需循序漸進進行呼吸訓練和肢體活動,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家屬應配合醫療團隊做好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度過危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