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炎是發生在肛管部位的炎癥性疾病,主要指肛管黏膜及周圍組織的非特異性感染或損傷性炎癥。該病多與局部刺激、感染或肛周疾病相關,典型癥狀包括肛門疼痛、灼熱感及排便不適。
肛管炎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局部衛生不良或過度清潔會破壞肛周皮膚屏障,增加感染風險。長期便秘或腹瀉造成的機械性摩擦可直接損傷肛管黏膜。痔瘡、肛裂等肛周疾病易繼發炎癥反應。腸道致病菌如大腸桿菌或性傳播病原體如淋球菌感染也可能導致特異性肛管炎。部分患者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克羅恩病相關。
典型癥狀表現為排便時肛門刀割樣疼痛,便后可能持續數小時。部分患者出現肛門分泌物增多、潮濕瘙癢,嚴重者可觀察到肛周皮膚紅腫。慢性炎癥可能導致肛管狹窄,出現排便困難或糞便變細。
治療需根據病因采取綜合措施。保持肛周清潔干燥,排便后建議用溫水沖洗代替用力擦拭。便秘患者可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等;腹瀉患者需排查感染因素。疼痛明顯時可短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等鎮痛藥,合并感染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伴有肛裂或痔瘡者需同步治療原發病。
多數患者經規范護理2-4周癥狀改善。若出現持續出血、肛門溢膿或發熱,需警惕肛周膿腫等并發癥,應及時就醫。糖尿病患者及免疫抑制人群更需密切監測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