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引起的白內障可通過停用致病藥物、佩戴矯正眼鏡、營養補充、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藥物性白內障通常由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精神病藥、縮瞳劑、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等引起。
1、停用致病藥物:
確診后需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停致病藥物,如潑尼松、氯丙嗪、毛果蕓香堿等。部分藥物需替代治療,如糖皮質激素依賴者改用非甾體抗炎藥,精神類藥物可更換為喹硫平等低致白內障風險品種。
2、光學矯正:
早期晶狀體混濁可通過驗光配鏡改善視力,選擇抗藍光鏡片減少眩光干擾。中重度患者可使用放大鏡輔助閱讀,駕駛時佩戴偏光鏡提升對比敏感度。
3、營養干預:
增加維生素C、維生素E及葉黃素攝入,每日食用藍莓、胡蘿卜、深綠色蔬菜。限制高糖飲食,血糖波動可能加速晶狀體蛋白變性。
4、手術治療:
視力低于0.3時考慮超聲乳化吸除術,聯合人工晶體植入。特殊類型如后囊下混濁需選擇囊袋張力環植入,合并青光眼者可同期進行小梁切除術。
5、原發病管理:
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需持續用藥者,改用硫唑嘌呤等低風險免疫抑制劑。定期進行裂隙燈檢查,每半年監測晶狀體透明度變化。
術后恢復期需避免彎腰提重物,三個月內防止污水入眼。日常堅持30分鐘戶外活動促進眼底血液循環,烹飪時選擇橄欖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白內障患者可練習瑜伽呼吸法緩解焦慮,閱讀環境保持700勒克斯以上照度。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壓患者維持血壓低于140/9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