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主要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胃酸分泌過多、遺傳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的病因,該細菌可破壞胃十二指腸黏膜屏障,導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對黏膜的侵蝕作用增強。幽門螺桿菌感染還會刺激胃泌素分泌,進一步增加胃酸分泌。根除幽門螺桿菌是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關鍵措施之一,常用藥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等。
2、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
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保護作用,增加潰瘍發生概率。這類藥物對胃腸黏膜有直接損傷作用,同時減少黏膜血流和黏液分泌。對于必須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可考慮聯用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拮抗劑以降低潰瘍風險。
3、胃酸分泌過多
胃酸分泌過多可導致十二指腸黏膜受損,胃泌素瘤、胃排空過快等情況會引起胃酸分泌異常增多。胃酸過多會破壞十二指腸黏膜的防御機制,使黏膜更容易受到損傷。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手段,常用藥物有雷貝拉唑、法莫替丁等。
4、遺傳因素
部分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可能與遺傳易感性有關。某些基因多態性可能增加個體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易感性或影響胃酸分泌調節。有家族史的人群應注意定期體檢,避免其他危險因素,如吸煙、酗酒等。
5、精神心理因素
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可能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影響胃腸功能,增加潰瘍發生風險。心理應激可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和黏膜血流減少。心理疏導和壓力管理有助于預防潰瘍復發,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應注意規律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限酒,保持良好作息。飲食上可選擇易消化、富含優質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魚肉、米粥等。適當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功能,但應避免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胃鏡,遵醫囑規范用藥,避免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出現嘔血、黑便等嚴重癥狀時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