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患者可通過低強度有氧運動、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強化訓練、水中運動、平衡訓練等方式改善癥狀。骨關節炎通常與關節軟骨退化、炎癥反應、肥胖、關節損傷、遺傳等因素有關。
1、低強度有氧運動
步行、騎自行車等低沖擊有氧運動有助于維持關節活動度,促進關節滑液分泌,減少僵硬感。建議每周進行多次短時間運動,避免一次性長時間運動導致關節負荷過重。運動時選擇平坦路面,穿戴緩沖性能好的運動鞋。
2、關節活動度訓練
太極拳、瑜伽等柔韌性練習能增強關節周圍韌帶彈性,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動作需緩慢柔和,以不引起疼痛為度。可重點鍛煉髖、膝等負重關節,每個動作重復進行數次,每日堅持練習效果更佳。
3、肌力強化訓練
針對大腿前側股四頭肌、臀部肌群的抗阻訓練能增強關節穩定性。使用彈力帶或自重訓練,如靠墻靜蹲、直腿抬高等動作。訓練強度應循序漸進,肌肉微酸即可,避免過度疲勞引發炎癥。
4、水中運動
游泳、水中步行等利用水的浮力減輕關節壓力,水溫還能緩解肌肉痙攣。水中運動特別適合體重基數大或急性期疼痛明顯的患者。注意避免水溫過低,運動前后做好充分熱身和放松。
5、平衡訓練
單腿站立、踮腳走等練習可增強本體感覺,預防跌倒風險。訓練時需扶靠穩固支撐物,逐步延長獨立站立時間。平衡能力改善后,可嘗試閉眼站立等進階動作,但需確保環境安全。
骨關節炎患者運動需遵循個體化原則,急性發作期應減少負重活動。運動前后可配合熱敷緩解僵硬,冷敷減輕腫脹。保持適度體重能顯著降低關節負荷,日常可補充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魚、堅果等食物。若運動后關節持續疼痛超過數小時,應及時咨詢康復醫師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