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干燥、瘙癢、紅斑和反復發作的鱗屑性皮損。該病病程遷延,易復發,屬于非傳染性皮膚疾病。
慢性濕疹的典型癥狀包括皮膚增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或減退。瘙癢癥狀往往在夜間加重,搔抓后可能出現滲出、結痂或繼發感染。皮損好發于四肢屈側、頸部、眼瞼等部位。
發病機制主要與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反應和外界刺激有關。皮膚屏障受損導致水分丟失增加,外界過敏原或刺激物更易侵入皮膚。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發炎癥介質釋放,形成慢性炎癥循環。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心理壓力可能共同參與疾病發生發展。
常見誘發因素包括接觸洗滌劑、化學物質、粉塵等刺激物,氣候變化如干燥寒冷環境,食物過敏如牛奶、雞蛋、海鮮等,以及精神緊張、疲勞等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合并特應性體質,可能伴有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
治療需采取綜合管理策略。基礎治療包括使用保濕劑修復皮膚屏障,避免熱水燙洗和過度清潔。外用藥物可選擇糖皮質激素類藥膏如氫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嚴重病例可能需要口服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或免疫調節劑。光療可作為輔助治療選擇。
日常護理應注意穿著棉質透氣衣物,保持適宜室溫濕度。避免已知過敏原接觸,合理調節心理壓力。洗澡水溫控制在32-37℃,時間不超過10分鐘,浴后立即涂抹保濕劑。飲食方面無需特殊忌口,但明確過敏食物應避免。
病程中如出現皮損滲液增多、膿皰形成或發熱等感染征象,應及時就醫。長期反復發作或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者,建議至皮膚科專科就診評估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