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織炎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厭氧菌等致病菌引起。蜂窩織炎是皮下疏松結締組織的急性細菌感染,需根據病原學檢查針對性使用抗生素治療。
1、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化膿性感染常見病原體,可通過皮膚破損處侵入皮下組織。該菌產生的溶血毒素和殺白細胞素會加速組織壞死,典型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伴膿性分泌物。臨床常用苯唑西林、頭孢呋辛、克林霉素等藥物治療,嚴重感染需聯合利福平或萬古霉素。
2、A組β-溶血性鏈球菌
該菌產生的透明質酸酶和鏈激酶可溶解結締組織基質,導致感染快速擴散。特征為邊界不清的彌漫性紅腫,可能伴隨淋巴管炎和發熱。青霉素為首選藥物,過敏者可選用紅霉素或阿奇霉素。糖尿病患者更易感染此類細菌。
3、大腸埃希菌
常見于會陰部或腹部術后感染,與腸道菌群移位有關。感染部位可能出現惡臭分泌物,易發展為壞死性筋膜炎。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曲松、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對此菌有效,嚴重者需手術清創。
4、肺炎克雷伯菌
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長期靜脈導管留置患者,可引起出血性蜂窩織炎。該菌對氨芐西林天然耐藥,需選用頭孢三代或喹諾酮類抗生素。合并肝膿腫時需延長療程至4-6周。
5、厭氧菌
常與需氧菌混合感染,好發于口腔、肛周等部位。特征為組織壞死伴氣體產生,按壓有捻發音。治療需聯合甲硝唑或克林霉素,并充分切開引流。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氣性壞疽。
預防蜂窩織炎需保持皮膚清潔,及時處理傷口和足癬等感染灶。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免疫力低下者避免皮膚損傷。出現快速擴散的紅腫、發熱等癥狀應立即就醫,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敗血癥或壞死性筋膜炎。治療期間需抬高患肢,遵醫囑完成全程抗生素療程,定期復查血常規和炎癥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