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腔感染綜合征可能由胎膜早破、陰道菌群失衡、宮頸機能不全、B族鏈球菌感染、支原體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胎心監護、羊水穿刺、剖宮產術、新生兒復蘇等方式干預。
1、胎膜早破:孕晚期未臨產時胎膜自發性破裂,羊水持續滲漏增加上行感染風險。保持會陰清潔,避免盆浴,每2小時更換衛生護墊。出現發熱或腹痛需立即就醫。
2、陰道菌群失衡:妊娠期雌激素升高導致陰道pH值改變,乳酸桿菌減少而厭氧菌增殖。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選擇棉質透氣內褲。細菌性陰道病需檢測陰道分泌物。
3、宮頸機能不全:宮頸過早縮短或擴張,防御屏障作用減弱。宮頸環扎術適用于孕中期患者,術后需限制活動。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可抑制宮縮。
4、B族鏈球菌感染:產道定植的革蘭陽性球菌垂直傳播率達50%。孕35-37周需進行直腸陰道拭子篩查,陽性者分娩期靜脈注射青霉素、氨芐西林或頭孢唑林。
5、支原體感染:解脲支原體破壞胎膜膠原結構導致韌性下降。羊水培養發現病原體應選用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合并絨毛膜羊膜炎需行緊急剖宮產終止妊娠。
預防需注意孕期補充維生素C增強胎膜彈性,適度游泳改善血液循環,定期產檢監測炎癥指標。出現胎動減少、宮底壓痛、膿性羊水等表現時,需在產科與新生兒科聯合監護下處理,選擇廣譜抗生素覆蓋需氧菌和厭氧菌,新生兒出生后立即進行血培養和CRP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