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硬化可能由年齡增長、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等因素引起。
1、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壁彈性纖維逐漸減少,膠原纖維增多,導致血管壁變硬。主動脈內膜增厚,脂質沉積風險上升。這種生理性退化難以逆轉,但可通過控制其他危險因素延緩進程。
2、高血壓:
長期高血壓使主動脈承受過高壓力,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流剪切力變化促進低密度脂蛋白滲透,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可能與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有關,通常表現為頭暈、心悸等癥狀。
3、高脂血癥: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時,易在主動脈內膜沉積形成脂質條紋。氧化修飾后的脂蛋白觸發炎癥反應,吸引巨噬細胞吞噬形成泡沫細胞。可能與載脂蛋白代謝異常有關,通常表現為黃色瘤、角膜老年環等癥狀。
4、糖尿病:
持續高血糖導致血管內皮糖基化終產物堆積,血管通透性增加。胰島素抵抗引發脂代謝紊亂,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可能與晚期糖基化終末受體激活有關,通常表現為多飲、視力模糊等癥狀。
5、吸煙:
煙草中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損傷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性。自由基攻擊血管壁加速氧化應激反應,使主動脈鈣化風險提高3倍。戒煙后血管內皮功能可部分恢復。
日常需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選擇深海魚、燕麥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指標;避免熬夜和情緒激動。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時需立即進行CT血管造影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