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能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過敏性鼻炎、腺樣體肥大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耳痛、聽力下降、耳悶脹感、發熱、耳道溢液等癥狀,可通過抗生素治療、鎮痛處理、鼻腔減充血劑、鼓膜穿刺、鼓室成形術等方式緩解。
1、細菌感染:化膿性中耳炎多與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體有關,急性期耳痛呈搏動性,可能伴隨鼓膜充血穿孔。治療需選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配合局部使用酚甘油滴耳液鎮痛。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能出現膽脂瘤,需行乳突根治術。
2、病毒感染:感冒后病毒經咽鼓管逆行感染可引發分泌性中耳炎,耳痛程度較輕但持續存在,伴有耳內閉塞感。建議使用偽麻黃堿減輕鼻咽部水腫,配合布洛芬緩解疼痛。反復發作需檢查腺樣體,兒童患者可考慮腺樣體切除術改善通氣。
3、咽鼓管阻塞: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導致咽鼓管腫脹時,中耳負壓引發航空性中耳炎,表現為突發性耳痛與耳鳴。使用氮卓斯汀鼻噴劑控制過敏,飛行或潛水前可用賽洛唑啉收縮鼻腔血管。頑固性病例需行鼓膜切開置管術平衡壓力。
4、氣壓損傷:快速海拔變化造成鼓室內外壓差,可能撕裂圓窗膜產生劇烈耳痛。立即進行瓦爾薩爾瓦動作平衡壓力,嚴重者需鼓室探查修復瘺管。高空作業者應佩戴壓力調節耳塞,避免在鼻塞時乘坐飛機。
5、繼發性感染: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患者中耳炎易發展為壞死性外耳道炎,疼痛放射至顳頜關節。除靜脈注射美羅培南外,需清創去除壞死組織。合并面癱者提示顱底骨髓炎,應聯合高壓氧治療。
日常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時使用防水耳塞可降低感染風險。急性期建議半流質飲食減少咀嚼牽拉痛,補充維生素C增強黏膜修復能力。恢復期進行咽鼓管吹張訓練,每天三次熱敷耳周促進血液循環。若耳痛伴隨眩暈或面神經麻痹,需立即排查顱內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