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病通常由母嬰血型不合引起,主要有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MN血型不合、Kell血型不合、Duffy血型不合等原因。
1、ABO血型不合
母親為O型血而胎兒為A型或B型血時,母體產生的抗A或抗B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導致胎兒紅細胞破壞。常見于第一胎,癥狀多表現為輕度黃疸、貧血,嚴重者可出現肝脾腫大。治療需根據黃疸程度選擇藍光照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換血療法。
2、Rh血型不合
Rh陰性母親懷有Rh陽性胎兒時,胎兒的Rh陽性紅細胞進入母體刺激產生抗D抗體,再次妊娠時抗體通過胎盤攻擊胎兒紅細胞。多發生于第二胎及以后,臨床表現較ABO溶血更嚴重,可能出現胎兒水腫、重度貧血。產前監測抗體效價,產后需密切觀察黃疸進展。
3、MN血型不合
MN血型系統抗原差異導致的同種免疫反應,發生率較低但可能引起中度溶血。胎兒可出現網織紅細胞增高、間接膽紅素升高,需監測膽紅素水平變化,必要時進行光療干預。
4、Kell血型不合
抗Kell抗體可同時抑制胎兒紅細胞生成和引起溶血,導致嚴重貧血伴網織紅細胞減少。此類溶血病進展快,可能需子宮內輸血,出生后要立即評估貧血程度并準備換血治療。
5、Duffy血型不合
抗Fy抗體引起的溶血相對少見,多表現為遲發性溶血性貧血。需注意監測出生后2-3周的血紅蛋白變化,必要時給予輸血支持治療。
預防新生兒溶血病需加強產前檢查,Rh陰性孕婦在流產或分娩后72小時內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所有新生兒出生后應密切觀察皮膚黃染情況,定期檢測膽紅素水平。母乳喂養有助于促進膽紅素排泄,但溶血嚴重時需暫停母乳。保持適宜環境溫度,避免低體溫加重溶血,定期隨訪血常規直至血紅蛋白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