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壁胎盤植入的發生率約為1/2500次妊娠,屬于產科罕見并發癥。胎盤植入整體發病率近年呈上升趨勢,但后壁類型相對前壁、宮底部位更為少見。
胎盤植入的發生主要與子宮內膜損傷有關。剖宮產史是首要危險因素,手術次數每增加1次風險上升1.5倍;多次宮腔操作如人工流產、刮宮等會破壞子宮內膜基底層;胎盤附著異常如覆蓋子宮瘢痕或宮頸內口時,絨毛更易侵入肌層。高齡妊娠≥35歲、輔助生殖技術受孕也是明確誘因。
后壁胎盤植入的診斷依賴影像學檢查。孕中期超聲可見胎盤后間隙消失、子宮肌層變薄;磁共振成像能清晰顯示胎盤與子宮壁交界面異常。這類患者妊娠期可能無特殊癥狀,部分會出現無痛性陰道流血,嚴重者可發生自發性子宮破裂。
處理方案需根據植入深度制定。淺肌層浸潤可嘗試保守治療,使用氨甲環酸止血、頭孢類抗生素預防感染;深度植入需行子宮動脈栓塞或子宮切除術。建議所有疑似病例在三級醫院進行多學科管理,由產科、介入科、麻醉科團隊共同制定個體化方案。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后壁胎盤植入雖發生率較低,但手術難度大于其他部位。因子宮后壁與直腸、輸尿管解剖關系密切,術中更易發生鄰近器官損傷。產后需加強血紅蛋白監測,警惕遲發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