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腸梗阻可通過禁食胃腸減壓、靜脈補液、抗生素治療、促腸蠕動藥物、手術解除梗阻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腹部手術后腸麻痹、電解質紊亂、腹腔感染、藥物副作用、神經系統疾病等原因引起。
1、術后腸麻痹:腹部手術可能因麻醉或操作刺激導致腸道暫時性麻痹,表現為腹脹、排氣排便停止。需禁食并留置胃管減壓,靜脈補充水電解質,必要時使用新斯的明等促蠕動藥物。
2、低鉀血癥:血清鉀低于3.5mmol/L會抑制腸平滑肌收縮,伴隨肌無力、心律失常。通過靜脈補鉀糾正電解質失衡,每日監測血鉀水平,同時限制高糖食物攝入以防鉀離子內移。
3、腹腔感染:化膿性腹膜炎產生的炎性介質會直接抑制腸蠕動,伴有發熱、腹膜刺激征。需靜脈輸注頭孢曲松聯合甲硝唑控制感染,嚴重者需腹腔引流清除膿液。
4、藥物因素:阿片類鎮痛藥通過激活腸道μ受體抑制蠕動,抗膽堿藥阻斷副交感神經傳導。停用相關藥物后48-72小時可恢復,必要時采用納洛酮拮抗阿片效應。
5、神經源性:脊髓損傷或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腸道神經支配異常,表現為頑固性便秘與腹脹。需長期使用莫沙必利聯合乳果糖,重癥者需結腸造瘺或次全結腸切除術。
每日攝入20-30g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推薦食用燕麥、火龍果、奇亞籽等食物。臥床期間需每2小時翻身并按摩腹部,病情穩定后盡早下床活動。若72小時內未緩解或出現劇烈腹痛、嘔血等表現,需急診排除機械性腸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