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常用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炎癥性腸病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藥物治療需根據疾病類型、活動度及個體差異制定方案。
氨基水楊酸制劑是輕中度活動期首選藥物,代表藥物有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和巴柳氮。這類藥物通過抑制腸道炎癥反應發揮作用,適用于病變局限在結腸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部分制劑如美沙拉嗪存在腸溶片、栓劑等多種劑型,可根據病變部位選擇給藥方式。
糖皮質激素適用于中重度活動期或氨基水楊酸制劑治療無效者,常用藥物包括潑尼松、布地奈德。短期使用可快速控制急性炎癥,但需注意長期應用可能引發骨質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布地奈德因首過效應明顯,全身副作用相對較小。
免疫抑制劑多用于激素依賴或難治性病例,代表藥物有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和環孢素。這類藥物通過調節免疫系統功能減少復發,但需定期監測血常規和肝功能。生物制劑如英夫利昔單抗適用于傳統治療無效的中重度患者。
疾病緩解期可選用益生菌制劑調節腸道菌群,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部分患者可能需補充維生素B12或鐵劑糾正營養不良。藥物治療期間應定期復查腸鏡評估黏膜愈合情況,出現持續腹痛、血便加重需及時就醫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