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主要治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炎癥,常見類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易轉為慢性,可能導致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食欲減退、黃疸等癥狀。臨床常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抗病毒藥物,配合護肝片等中成藥輔助治療。
2、脂肪肝
脂肪肝是肝細胞內脂肪過度堆積的病變,分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兩類。長期發展可能進展為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患者多表現為右上腹隱痛、乏力,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治療需控制體重、調整飲食結構,必要時使用多烯磷脂酰膽堿等護肝藥物。
3、肝硬化
肝硬化是多種慢性肝病發展的終末階段,肝臟結構破壞形成假小葉。常見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肝等。臨床可見腹水、食管靜脈曲張、肝性腦病等并發癥。治療需針對病因控制進展,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劑處理腹水,嚴重者需肝移植。
4、肝癌
肝癌分為原發性與轉移性兩類,乙肝病毒感染是主要高危因素。早期癥狀隱匿,晚期可出現肝區疼痛、消瘦、黃疸等。診斷依賴影像學檢查和甲胎蛋白檢測。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射頻消融、靶向藥物索拉非尼等綜合治療方案。
5、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與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肝組織有關。患者伴有疲勞、皮膚瘙癢、黃疸等癥狀。治療以糖皮質激素聯合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劑為主,需長期隨訪調整用藥。
肝病患者需嚴格戒酒,避免高脂飲食,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建議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魚肉、蒸蛋等,限制腌制食品攝入。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和腹部超聲監測,遵醫囑規范用藥,出現腹脹、嘔血等異常癥狀應及時就醫。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肝臟代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