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感染性肺炎通常由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體侵入肺部引起,是新生兒期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感染途徑主要包括產前母嬰垂直傳播、產時吸入污染羊水或分泌物、產后接觸感染源等。
產前感染多與母體生殖道病原體上行感染有關。孕婦若存在B族鏈球菌感染、衣原體感染或生殖器皰疹等,病原體可能通過胎盤或上行至羊膜腔導致胎兒感染。這類患兒出生后24小時內即可出現呼吸急促、呻吟等癥狀,胸片可見肺部浸潤影。
產時感染常因胎兒吸入被病原體污染的羊水或產道分泌物所致。常見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克雷伯菌等革蘭陰性菌。患兒多在出生后72小時內發病,表現為體溫不穩定、呼吸暫停,嚴重者可出現膿毒癥。
產后感染主要與環境暴露有關。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接觸呼吸道合胞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后易發生肺炎。早產兒、低體重兒風險更高,癥狀包括咳嗽、口吐泡沫、喂養困難等。
醫療干預需根據病原學檢查結果選擇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如氨芐西林聯合慶大霉素治療細菌性肺炎,更昔洛韋用于巨細胞病毒感染。重癥患兒可能需要呼吸支持治療。
預防措施包括孕期規范產檢、分娩時嚴格無菌操作、新生兒護理環節的手衛生管理。出現呼吸頻率增快>60次/分、血氧飽和度下降等預警癥狀時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