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可能由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周圍神經病變、血管病變、足部感染、外傷或壓力性損傷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控制血糖、改善循環、抗感染治療、傷口護理、手術清創等方式干預。
1、血糖控制不佳:
持續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和神經功能,導致足部組織缺血和感覺減退。患者需定期監測血糖,遵醫囑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如二甲雙胍、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等,同時配合低糖飲食和規律運動。
2、周圍神經病變:
高血糖引發神經纖維代謝異常,表現為足部麻木、刺痛或溫度覺喪失。需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查,使用甲鈷胺、硫辛酸等神經營養藥物,日常需避免赤足行走并檢查鞋內異物。
3、血管病變:
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變可導致足部供血不足,表現為皮膚蒼白、間歇性跛行。通過血管超聲評估血流情況,使用阿司匹林、貝前列素鈉改善循環,嚴重狹窄需血管介入治療。
4、足部感染:
高血糖環境易滋生細菌感染,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混合感染。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抗生素如頭孢呋辛、克林霉素,深部感染需聯合外科引流,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
5、壓力性損傷:
感覺障礙使足底異常壓力未被察覺,形成胼胝或潰瘍。使用減壓鞋墊定制矯形器,潰瘍創面需清創后敷貼水膠體敷料,避免負重活動直至愈合。
糖尿病足患者日常需保持足部清潔干燥,每日檢查足底及趾縫,選擇透氣棉襪及合腳軟底鞋。避免使用熱水袋或電熱毯取暖,修剪趾甲應平直勿過短。建議每3個月進行專業足部篩查,出現紅腫、破潰需立即就醫。飲食上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促進組織修復,限制高脂飲食以改善血管狀態,血糖穩定時可適量進食低升糖指數水果如蘋果、藍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