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勞損的主要癥狀包括腰部酸痛、活動受限、局部壓痛、肌肉僵硬和反復發作。腰肌勞損多由長期勞損、姿勢不良、急性扭傷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現為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的慢性損傷性炎癥。
1、腰部酸痛
腰部酸痛是腰肌勞損最常見的癥狀,表現為持續性隱痛或鈍痛,疼痛范圍較廣且定位模糊。疼痛在久坐、久站或彎腰時加重,平臥休息后可緩解。寒冷潮濕環境可能誘發或加重疼痛,熱敷或輕度按摩有助于緩解不適。
2、活動受限
患者常出現腰部活動度下降,特別是前屈、后伸和旋轉動作受限明顯。起床翻身、彎腰提物等日常動作可能誘發疼痛,嚴重時需用手支撐腰部才能完成動作。急性期可能因保護性肌痙攣導致腰椎僵直,慢性期則多表現為動作遲緩。
3、局部壓痛
在腰骶部肌肉附著點處可觸及明顯壓痛點,常見于第三腰椎橫突、髂嵴后部等部位。按壓時疼痛向臀部放射但不超過膝關節,此特點可與腰椎間盤突出癥鑒別。深層肌肉勞損可能出現叩擊痛,但無下肢神經放射癥狀。
4、肌肉僵硬
晨起或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后,腰部肌肉出現緊張僵硬感,活動后逐漸減輕。觸診可發現豎脊肌、腰方肌等肌肉張力增高,可能伴有條索狀硬結或肌肉攣縮結節。肌肉僵硬可能影響腰椎生理曲度,導致代償性姿勢異常。
5、反復發作
癥狀常呈慢性遷延性特點,勞累、受涼或輕微外傷即可誘發發作。發作期癥狀持續數日至數周,緩解期仍存在輕微不適。隨著病程延長,發作頻率可能增加,但通常不會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神經功能障礙。
腰肌勞損患者應注意避免久坐久站,每1-2小時變換體位并做腰部伸展運動。睡眠選擇硬板床,可在膝下墊枕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急性期可局部熱敷或使用活血化瘀類膏藥,慢性期建議進行核心肌群強化訓練如橋式運動、平板支撐等。飲食需保證優質蛋白攝入促進肌肉修復,適量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若疼痛持續加重或出現下肢麻木無力,需及時排除腰椎間盤突出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