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水皰可能由摩擦刺激、燙傷、過敏反應、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水皰是皮膚表層或真皮層內液體聚集形成的隆起性皮損,通常伴隨疼痛或瘙癢。
摩擦刺激是最常見的生理性誘因。長時間摩擦會導致表皮與真皮層分離,組織液滲出形成水皰。常見于新鞋磨腳、工具使用不當等情況。減少局部摩擦、使用保護性敷料可促進愈合。
燙傷等熱損傷是另一常見原因。高溫接觸使皮膚細胞壞死,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水皰。一度燙傷僅累及表皮,二度燙傷可達真皮層。立即冷水沖洗、保持創面清潔是關鍵處理措施。
過敏反應如接觸性皮炎可引發水皰。漆樹、鎳制品等過敏原可能誘發遲發型超敏反應,表現為紅斑基礎上密集小水皰。明確并遠離過敏原,必要時使用抗組胺藥可緩解癥狀。
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和細菌感染。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簇集性小水皰,帶狀皰疹沿神經分布;膿皰瘡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導致膿性水皰。需進行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療,避免搔抓防止擴散。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天皰瘡、類天皰瘡屬于病理性因素。免疫系統錯誤攻擊皮膚連接蛋白,導致表皮松解和大皰形成。多伴有口腔黏膜損害,需系統性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
若水皰范圍超過體表5%、伴隨發熱或化膿,或反復發作于非受力部位,建議盡早就醫排查潛在疾病。日常應避免自行刺破水皰,保持創面干燥清潔以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