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典型臨床表現、皮膚病理學檢查及實驗室輔助檢查。診斷標準包括皮損特征、好發部位、病理改變、家族史及排除其他皮膚病等因素。
1、皮損特征
銀屑病典型皮損為邊界清晰的紅色斑塊,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刮除鱗屑后可見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斑塊可呈點滴狀、錢幣狀或地圖狀分布,部分患者伴有瘙癢或灼熱感。皮損具有反復發作特點,冬季加重夏季減輕較為常見。
2、好發部位
皮損好發于頭皮、四肢伸側特別是肘膝關節、腰骶部等摩擦部位。頭皮銀屑病表現為厚層鱗屑覆蓋紅斑,常超出發際線。約半數患者伴有指甲損害,表現為甲板點狀凹陷、甲剝離或甲下角化過度。
3、病理改變
皮膚活檢可見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顆粒層變薄或消失、表皮突延長、真皮乳頭毛細血管擴張等特征性改變。Munro微膿腫和Kogoj海綿狀膿皰是膿皰型銀屑病的典型病理表現。病理檢查有助于鑒別濕疹、扁平苔蘚等疾病。
4、家族史
約30%患者有銀屑病家族史,HLA-Cw6等基因檢測可作為輔助參考。詢問家族史時需注意親屬中關節炎、炎癥性腸病等共病情況。遺傳因素與環境觸發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疾病發生。
5、鑒別診斷
需排除玫瑰糠疹、副銀屑病、慢性濕疹、脂溢性皮炎等疾病。關節病型銀屑病需與類風濕關節炎鑒別,膿皰型需與連續性肢端皮炎區分。血清學檢查如類風濕因子、抗CCP抗體有助于鑒別診斷。
銀屑病患者應避免搔抓皮損,沐浴時水溫不宜過高,選擇無刺激保濕劑護理皮膚。日常注意記錄皮損變化規律,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均衡飲食中可增加富含維生素D和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但需注意控制體重。建議定期復查監測關節癥狀及代謝異常,合并關節炎者需進行關節功能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