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外翻可通過手法復位、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通常由長期便秘、分娩損傷、盆底肌松弛、直腸脫垂、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因素:
長期便秘導致腹壓增高是常見誘因,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可緩解癥狀。溫水坐浴每日2次能減輕局部水腫,配合提肛運動鍛煉盆底肌群。
2、分娩損傷:
經陰道分娩可能造成會陰神經損傷,與盆底肌撕裂有關,通常表現為排便失控、會陰墜脹。凱格爾運動可增強肌肉張力,生物反饋治療能改善神經控制功能。
3、盆底肌松弛:
年齡增長或長期負重導致結締組織退化,增加瑜伽、游泳等低沖擊運動。避免久坐久站,使用環形坐墊分散肛門壓力。
4、直腸脫垂:
可能與直腸固定結構缺陷、慢性咳嗽有關,通常表現為直腸黏膜外露、黏液滲出。硬化劑注射如聚桂醇可固定黏膜,嚴重者需行Altemeier手術或Delorme手術。
5、括約肌功能障礙:
神經損傷或炎癥導致收縮異常,與糖尿病、肛周膿腫有關。硝酸甘油軟膏緩解痙攣,肉毒桿菌注射調節肌張力,頑固病例需行括約肌成形術。
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ml飲水量,選擇慢跑、騎自行車等避免腹壓增高的運動,便后使用含金縷梅的濕巾清潔。出現持續出血、嵌頓壞死需立即就醫,術后三個月內避免負重及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肛門直腸測壓評估功能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