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連性腸梗阻可通過胃腸減壓、藥物治療、液體復蘇、手術治療、營養支持等方式治療。粘連性腸梗阻通常由腹部手術后粘連、腹腔炎癥、腹部外傷、腸道腫瘤、先天性腸粘連等原因引起。
1、胃腸減壓
通過鼻胃管或腸梗阻導管進行胃腸減壓,可有效緩解腸管擴張和壓力。胃腸減壓能減少腸道內氣體和液體潴留,降低腸壁水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操作時需注意導管位置和引流情況,避免黏膜損傷。對于不完全性腸梗阻,胃腸減壓常作為首選保守治療手段。
2、藥物治療
常用藥物包括山莨菪堿注射液、消旋山莨菪堿片、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等。這些藥物可緩解腸道痙攣,促進腸蠕動恢復。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鈉、甲硝唑可用于預防或治療繼發感染。使用藥物需嚴格遵醫囑,觀察有無不良反應。藥物治療多適用于早期或輕度粘連性腸梗阻。
3、液體復蘇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是重要治療環節。根據脫水程度補充生理鹽水、葡萄糖溶液及電解質溶液。監測中心靜脈壓和尿量調整補液速度。嚴重嘔吐患者需特別注意鉀離子補充。液體復蘇能改善循環狀態,為后續治療創造條件。
4、手術治療
對于完全性腸梗阻或保守治療無效者,需考慮腸粘連松解術或腸切除吻合術。手術方式根據粘連范圍和腸管活力決定。腹腔鏡手術創傷較小,但廣泛粘連需開腹手術。術后早期活動可預防新粘連形成。手術是解決機械性梗阻的根本方法。
5、營養支持
梗阻緩解后逐步恢復飲食,從流質過渡到普食。嚴重病例需腸外營養支持,待腸道功能恢復后改為腸內營養。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促進組織修復。長期營養管理可降低復發風險。營養支持對改善患者全身狀況至關重要。
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治療后需注意飲食規律,避免暴飲暴食和刺激性食物。適當運動促進腸蠕動,但避免劇烈活動。定期復查腹部情況,出現腹痛腹脹及時就醫。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使用緩瀉劑。術后患者應遵醫囑進行隨訪,監測有無復發跡象。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醫療配合能有效預防疾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