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膿腫可通過切開引流、藥物治療、坐浴護理、飲食調整、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肛周膿腫通常由細菌感染、肛腺阻塞、免疫力低下、肛裂或痔瘡繼發感染、克羅恩病等原因引起。
1、切開引流
早期局限性膿腫可在門診行切開引流術,排出膿液后配合消毒換藥。操作需由外科醫生在局麻下完成,避免自行刺破導致感染擴散。術后需每日用碘伏消毒創面,觀察有無發熱或滲血。
2、藥物治療
細菌感染引起的膿腫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左氧氟沙星膠囊等。伴疼痛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或對乙酰氨基酚片。注意抗生素需足療程使用,避免耐藥性。
3、坐浴護理
每日用40℃溫水或高錳酸鉀溶液坐浴2次,每次15分鐘,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膿液排出。坐浴后保持肛周干燥,穿純棉透氣內褲。避免久坐或騎車摩擦患處。
4、飲食調整
發病期間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西藍花、火龍果等,每日飲水超過2000毫升。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減少油炸食品攝入。便秘者可短期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軟化糞便。
5、手術治療
深部膿腫或合并肛瘺者需行肛周膿腫根治術,術中清除壞死組織并放置引流管。術后需住院觀察3-5天,定期換藥至創面愈合。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以降低復發概率。
肛周膿腫患者日常應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保持規律作息增強免疫力。排便后建議用溫水清洗肛門,避免使用粗糙廁紙。術后3個月內禁止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定期復查排除肛瘺可能。若出現發熱、創面滲液增多或劇烈疼痛,需及時返院處理。